西方音樂之父的代表作(西方音樂之父是誰)
巴赫被譽為西方現(xiàn)代音樂之父,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,杰出的管風琴、小提琴、大鍵琴演奏家。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。除了聲樂作品外,巴赫奠定了現(xiàn)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。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稱為“西方音樂之父”。
約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,杰出的管風琴、小提琴、鍵盤演奏家。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,被后世尊稱為“西方音樂之父”。
1685年3月21日,巴赫出生于德國圖林根州的埃森納赫,巴赫的父親是一位優(yōu)秀的小提琴師,母親則是市政委員的女兒,巴赫的哥哥是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,在音樂受到重視和鼓勵的家庭中,巴赫也從小就接受了父親的嚴格訓練,學習中提琴和小提琴。
作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,巴赫從小顯現(xiàn)出了音樂方面的天賦,但他的成長過程卻充滿了艱辛。
9歲那年父母相繼去世,最后不得不投奔作為管風琴師的哥哥——約翰·克里斯托弗,他不光成了小巴赫的家長,也是他的管風琴啟蒙老師。年少的巴赫不僅學習成績優(yōu)秀,
而且音樂上的表現(xiàn)也很優(yōu)秀,于是哥哥非常嫉妒小巴赫的才華,為了不讓弟弟超過自己,他把很多珍貴的樂譜鎖在柜子里不允許小巴赫學習翻閱,于是小巴赫只好趁著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,借著月光把心愛的曲譜一筆一劃地抄下來,長期如此,導致他的視力大大受損。
15歲那年,巴赫離開了哥哥,走上了一個人獨立生活的道路,由于他嗓音美妙,演奏出色,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呂訥堡的圣·米歇爾學校。1702年,他從圣·米歇爾學校畢業(yè)后就去了一家室內(nèi)樂隊,當一名小提琴手。
在隨后的二十年中,巴赫演奏過許多樂器,但在他一生中主要是以管風琴演奏家而聞名,在當時,管風琴是巴洛克時期最輝煌的樂器,也是最能體現(xiàn)巴赫演奏藝術的樂器。
1708年時,巴赫在魏瑪宮廷教堂擔任管風琴師,后來受到意大利 音樂的啟發(fā),他開始定期創(chuàng)作,嘗試用小提琴、撥弦古鋼琴和各種管樂器來作曲,這時他才23歲,卻已能創(chuàng)作出大量高質(zhì)量的清唱劇和康塔塔,并鉆研法國古鋼琴音樂與意大利弦樂作品。
巴赫 的音樂作品體裁豐富,其聲樂作品以宗教音樂為主,器樂作品則涵蓋獨奏曲、協(xié)奏曲、管弦樂合奏曲、重奏曲在內(nèi)的各類體裁及其大量作品。因此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(fā)展產(chǎn)生了積極影響。 他的代表作品有《平均律鋼琴曲集》、《勃蘭登堡協(xié)奏曲》、《歌德堡變奏曲》、《馬太受難曲》、《意大利協(xié)奏曲》等。
但巴赫的音樂之路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,在魏瑪?shù)淖詈笠荒?,巴赫對公爵不肯為自己晉升職位憤怒不平,而提出辭職,教會當局為此把他逮捕了將近一個月,說他“大逆不道,要求離職”。
1750年巴赫因視力衰退,做了兩次手術失敗,又患中風導致雙目失明,最終逝世。巴赫在世時,作品不為人們所理解,他既沒有顯赫的地位,也沒有贏得社會的承認。是莫扎特和貝多芬首先發(fā)現(xiàn)了他的寶貴價值。他們被巴赫音樂的深刻、完美與無懈可擊所震動。
約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的音樂用獨一無二的現(xiàn)實主義手法創(chuàng)造了一種樸實無華的萬能的語言,并借助這種語言描繪人的情感和世間百態(tài)。他的音樂傳達出一種思想,即是認為音樂的受眾不再僅僅是傳統(tǒng)的基督教市民,而是孤獨的現(xiàn)代人,巴赫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,使之平民化,從此音樂不再僅僅是歌頌上帝,也歌唱平凡。
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(wǎng)絡或用戶投稿。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閱讀前請查看【免責聲明】發(fā)布者:方應,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(lián)系我們進行處理。本文鏈接:http://m.256680.cn/life/11376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