廟號和謚號的區(qū)別舉例(廟號和謚號的區(qū)別)
1.使用對象不同。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。謚號是對死去的帝妃、諸侯、大臣等的稱號。2.起源不同。廟號起源于商朝,廟號在東亞地區(qū)被普遍使用。謚號是起源于西周早期。3.字數(shù)數(shù)量不同。廟號為兩個字,如漢武帝劉徹,廟號世宗,謚號孝武皇帝。謚號的字數(shù)長短不定,幾個字到二十幾個字不等。
廟號和謚號,都是對人的稱號,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
廟號和謚號,是古代對特定人群的一種特殊稱號,均帶有固定的屬性和意義。它們之間的區(qū)別,主要有定義、起源、對象和字數(shù)等四個方面。
其中,最大的區(qū)別,是廟號只能用在皇帝身上,別人不能使用;而謚號,除了皇帝使用之外,其他王公、貴族、妃嬪、名人和雅士等也可以使用。
一、定義。
1.廟號,是古代皇帝死了之后,后代在太廟立室供奉祭祀他時,不能使用原來的名字,顯得不夠尊敬。故而,專門對他追尊的名號,而且都是褒義詞,帶有贊美的意思。如太祖、高祖、太宗、仁宗和世宗等。
2.謚號,是古代皇帝、王侯、貴族、大臣和嬪妃等有地位的人死后,后人根據(jù)他們生平建樹與品德修養(yǎng),給予的一個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,有美謚、平謚、惡謚等三種。
如唐太宗李世民,廟號太宗,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,就是一個帶有贊美和褒揚的美謚;隋煬帝楊廣,廟號世祖,謚號是煬帝,就是一個帶有貶義和批評的惡謚。
二、起源。
1.廟號,起源于商朝,并確立為一種稱號制度,一直沿用至清末。廟號,不受謚法約束,為獨立實行。
2.謚號,起源于西周,在時間上要晚于廟號。它有嚴格的謚法作為支撐,使用時參照執(zhí)行。在秦始皇統(tǒng)一全國后,廢除了謚法,取消了謚號。而自漢代起,又恢復了謚法,并設立官員專門管理,把謚號作為一個管理百官的工具使用。謚號在唐朝得以發(fā)展完善,至明清時期形成固定模式。
三、對象。
1.廟號,是對國家有大功、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可以使用,別人不得使用,而且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資格擁有。最初,廟號非常嚴格,是按照“祖有功,宗有德”的標準使用,對象是開國君主、蓋世雄主或中興之主。
一般情況,開國之君稱祖,守成之主稱宗。如宋太祖趙匡胤、唐高祖李淵、宋太宗趙匡義、唐太宗李世民等。
以漢朝為例,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、劉恒為太宗孝文皇帝、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、劉詢?yōu)橹凶谛⑿实邸K麄兯膫€,都是經(jīng)過東漢光武帝劉秀進行了重新確認。其余有廟號的西漢皇帝如劉奭、劉驁和劉衎等,均因為功績不多,而被除去廟號。
東漢只有三人有廟號,分別是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、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、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。另外,東漢的和、安、順、桓四帝也曾有廟號,在漢獻帝時,均以無功德為由被取消。
2.謚號,使用對象比較廣泛,帝王將相、王公大臣、后宮妃嬪和社會賢達等,都可以擁有。在周朝,只有天子、各國諸侯、卿大夫及夫人等,才有獲得謚號的資格;在漢朝,只有生前封侯者,才有獲得謚號的資格;在唐朝,只有三品以上官員,才有獲得謚號的資格。
一個是“官謚“”,當官的人死后,由國家統(tǒng)一賜予;一個是“私謚”,非官府人士死后,他的生前好友、徒弟學生可以贈予。
四、字數(shù)。
1.廟號,廟號均為兩個字,如漢武帝劉徹,廟號世宗,謚號孝武皇帝;唐太宗李世民,廟號太宗,謚號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。
2.謚號,謚號的字數(shù),一般為1、2、3、4字,也有10幾和20多字的,在清朝字數(shù)是最多的。
如慈禧太后,是咸豐帝的皇后。咸豐的謚號,為“協(xié)天翊運執(zhí)中垂謨懋德振武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”,共25字。慈禧的謚號,為“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”,共計25字,是大清皇后最長的謚號,與皇帝一樣多。
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(wǎng)絡或用戶投稿。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閱讀前請查看【免責聲明】發(fā)布者:方應,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(lián)系我們進行處理。本文鏈接:http://m.256680.cn/life/11145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