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牙祭是哪里的方言(打牙祭是什么意思)
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、月中吃一頓有葷菜的飯,后來泛指偶爾吃一頓豐盛的飯。這個詞語隨著改革開放奔小康的進程,已經(jīng)退出歷史舞臺。其實,“打牙祭”就是吃肉,含義極其簡單,但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及其所折射出來的歷史影子卻是頗耐人咀嚼的。
打牙祭 ,是四川的方言,也是古時候的一種祭祀習(xí)俗。
以前的人們,食物匱乏,尤其是肉類食物并不是每頓都可以吃到的。每逢月初、月中才能吃到一頓帶肉的飯。久而久之,人們將吃肉或者享受豐盛的菜肴稱之為 “打牙祭”。
為什么要打牙祭呢?而且必須是月初和月中才能吃到肉呢?其他時間不行嗎?
這就與以前的祭祀習(xí)俗有關(guān)了。有兩種說法。
一種說法 ,古時候,商家們?yōu)榱四軌蜃屫斏癖S由馀d隆,財源廣進,他們在每個月的初二、十六,以豬肉、魚肉、雞肉等物品來祭祀財神。祭拜完財神后,這些肉都會給來參加祭祀活動的人們分食,這就是“打牙祭”的來源。
另一種說法, 古代將軍、主帥的營帳附近,都會豎起象牙裝飾的大旗,是全軍最重要的旗幟,這個旗稱之為“牙旗”。如果牙旗倒了,代表主將可能已經(jīng)陣亡,會軍心渙散,潰不成軍。
所以,每逢農(nóng)歷的初二、十六日,便要以豬肉、雞肉、魚肉等來祭牙旗,稱為“牙祭”,祭完牙旗的肉就叫牙祭肉,當(dāng)然不能白白浪費了,分給將士們食用,稱為“吃牙祭肉”。
不管哪種說法,都體現(xiàn)了古時候人們物質(zhì)生活的匱乏,隨著人們生活越來越好,吃肉也不僅僅局限于一個月兩次了?!按蜓兰馈币仓饾u地演變?yōu)橄硎苊朗车囊环N泛稱。
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(wǎng)絡(luò)或用戶投稿。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閱讀前請查看【免責(zé)聲明】發(fā)布者:方應(yīng),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(quán)益,可聯(lián)系我們進行處理。本文鏈接:http://m.256680.cn/life/1110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