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隍廟供奉的是什么神仙(城隍廟是什么神)
提起城隍廟,我們首先想到的或許是像上海城隍廟那樣輝煌熱鬧的場面。
但作為廟宇中的一種,城隍廟也行使著供奉神仙的功能。在城隍廟中供奉的神仙就叫做城隍神,民間又稱之為城隍爺。
——城隍神是冥界的地方長官,其職責是保護地方百姓。
一、那城隍神是怎么來的呢
在《說文解字》中,“城”是“盛民也,從土城”,即是將人民置于其中的土地,而“隍”則是沒有水的城池。
從以上不難看出:“城隍”其實是城池的意思。那么城隍神既然以城池作為稱號,其職責也和人民、地方有著緊密聯系。
不過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及更早之前,我國并沒有“城隍神”的概念。這主要是因為在春秋戰(zhàn)國前,諸侯大夫都有屬于自己的封地。而封地一般是世襲的,因此變動不會很大。
這時候,諸侯大夫的宗廟中所供奉的祖宗——在當時也被視為是這塊封地的“祖宗神”。它足以能夠作為地方的保護神,起到保護作用,也就不必再另外設城隍神了。
但隨著歷史變遷,這種世襲封地制度被打破,尤其是在秦完成大一統,建立起王朝,開始實行郡縣制后,郡縣長官經常更換。
同時作為朝廷官員,這些郡縣長官不可能像過去的諸侯、大夫一樣在當地設宗廟供奉自己的祖先。
因此為了城市的“安全需要”,也為滿足人們內心對保護神的庇佑需求,設立一個城市保護神開始提上日程,所以城隍神便在此時開始萌芽出現。
二、城隍神出現時間的考究
其實根據元代學者王惲的考察:城隍神最早設置于西漢初年。漢高帝夢見秦功臣馮尚后便設立了城隍神這一神職。
但其他古籍資料中,都沒有見到王惲的這一說法,因此這一說法是否正確有待考究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在三國時期,東吳孫氏政權在赤烏二年于蕪湖修建城隍廟,但這一說法也沒有得到佐證。不過通過推斷,卻可窺見一二......
——比如小說來源于生活,《三國演義》中提及:張飛占據古城,便能據為己有。
從這一點可充分說明,三國時期城市安全問題已經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,因此在三國時期出現城隍神也是可以說的過去。
又據《隋書》中記載能夠得知:當時在郢州,便已經修建了城隍神廟。到唐朝,李陽冰作《縉云城隍記》更是詳細講述了在吳越一帶存在城隍神祭祀。
同時,唐玄宗的宰相也有關于祭祀城隍神的祭文,唐后期更是有許多像白居易、杜牧、韓愈這樣著名的詩人、文學家在地方任職時作了城隍神的祭文。
這說明最遲在唐開元時期,城隍神的祭祀就已經很普遍了。從而,我們也可以推斷城隍神也是在唐朝前就已經出現。
五代十國時期,城隍神便開始有封號,比如漢隱帝因蒙州在遭遇海賊攻打時人們祈求城隍神保佑,最終因為蒙州真沒被攻陷,所以他將蒙州城隍神封為靈感王。
——到宋朝,祭祀城隍神更是被列為國家祀典 。
當然,元朝雖然是蒙古創(chuàng)立,但深受漢文化影響的他們,也同樣十分崇尚城隍神。
——甚至在大都修建城隍廟,同時將大都城隍神封為護國保寧王,還前所未有的冊封城隍神夫人,封大都城隍神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夫人。
而從城隍神的封號來看,人們對于城隍神的希望是護國保寧,維護城市安全。
三、城隍神具體是誰?
說完城隍神的出現,大家是否會好奇城隍神是誰?他是一個具體的人物,還是只是一個神職的統稱,又或是一群人呢?
——關于這一問題,我們可以根據不同朝代、不同地區(qū)人們心中所想來找到一個大概準確的答案。
“城隍神”歷史悠久,《禮記·效特性》中所記載的“天子大蠟八”中的第七位水庸相傳就是后來的城隍神。當然,二十四史中的《北齊書》中也首次出現了對祭祀城隍神的記載。
但對于這個神是誰,還沒有一個準確定論,每個地方的城隍神都不同。
當時有地方,是將“紀信”奉為城隍神——這主要是因為在劉邦被困滎陽時,他代劉邦赴死,從而使劉邦得以逃脫。當然,也有的地方則認為是灌嬰。
還有更多地方,因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中建立頭功將其奉為城隍神;魏晉南北朝時期,功臣循吏也被認為是城隍神。
唐代后,一些地方將張巡視為城隍神——畢竟張巡在安史之亂中堅守睢陽,拼死抵抗叛軍,甚至為此付出慘重代價。而至于如今,上海城隍廟中供奉的一位城隍神就是受漢武帝托孤的將軍霍光。
從上文可見,城隍神的確并非一個具體的人物,而是一群人,是一個代指,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。即在世時,保家衛(wèi)國,為城市安全做出巨大貢獻。
在死后,將他們奉為城隍神,一方面是滿足人們對城市保護神的需要,另一方面也賦予了這些城隍神陰間衛(wèi)戍司令的職責,很符合我國古代“一陰一陽謂之道”的思維。
明朝時,朝廷不再承認各地城隍神是神職,而是分別加封,按照地市等級將各地的城隍封為王、公、伯、侯。
此時的城隍成為朝廷官員的一種,和國家組織系統一樣,自成體系——同時“城隍”也有了一定的責任,一是“監(jiān)察”,二是“司民”。
這兩項職責,都是市長的責任,可以說此時的“城隍”便是陰間的“市長”?!瓣庨g”的城隍和“陽間”的地方政府共同行使市長職責,同樣是遵循之前所說的“一陰一陽謂之道”的觀念。
從上面來看,城隍神的出現與發(fā)展——離不開,歷史動蕩時期百姓對城市安全的需求,以及對安定生活希望的向往。
同時,城隍神們雖然是將某個杰出歷史人物神化,但卻不托生于神話故事,而是由一群真實、有血有肉、曾真正為人民謀幸福求發(fā)展、保平安的偉人所組成。
這讓城隍神這一“神明”顯得不再那么高高在上,而是和我們普羅大眾都有著深刻且密不可分的聯系。正是因此,才使得城隍神能在歷史上站穩(wěn)腳跟,深入黎民百姓的心中。
如今,隨著國家的發(fā)展壯大,城隍廟中供奉的城隍神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早已不比從前,城隍廟會或許也不像以前那般熱鬧非凡。
但是如今的城隍廟正在逐漸轉型——上海城隍廟便是一個極好例子。在熱鬧的城隍廟中,相信那些曾為人民美好生活作出卓越貢獻的城隍神們,也看到了他們的之前努力為之帶來的結果。
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或用戶投稿。涉及到的言論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。閱讀前請查看【免責聲明】發(fā)布者:方應,如若本篇文章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我們進行處理。本文鏈接:http://m.256680.cn/life/108212.html